一口天价炒饭老唐当场拜师 第415节(2 / 2)
李逸刚想开口,廖文东却笑了起来:“哈哈!好!就小炒肉!你快做!我这里料都是齐的,你随便做!哈哈!我可太想尝尝你做的小炒肉是什么味道了。”
听到他的笑声,沈涵就知道,他的脾气上来了。
犟驴的朋友往往都是犟驴,廖文东的脾气和他一样,不然也成不了朋友。
但这一次,廖文东估计要踢到铁板上了。
叹了口气,沈涵冲李逸解释:“老廖人不坏,没什么心眼儿。”
他这话的意思,是想让李逸轻点下手。
廖文东依然笑得开心,还叫过了一个荷工,来给李逸打下手。
在听说有人要在廖文东的面前做小炒肉,后厨所有人都围了过来,好奇的看起了热闹。
而这一看,很快就有人认出了李逸,顿时一片窃窃私语。
“这不是那个逸哥吗?”
“对啊!中餐厅里的,他的厨艺好像挺厉害的。”
“何止厉害啊!他的炒功和刀工太牛了!看着跟特效一样。”
“他不是做宫廷菜的吗?怎么会做小炒肉?”
“小炒肉谁不会做?无非是炒得好不好吃。”
“他再牛,在老大面前做小炒肉,还是太嚣张了点吧?”
“别的菜不提,小炒肉星城好像还没谁比老大做得好吃吧?”
“你没看老大都笑了吗?术业有专攻,在湘菜厨子面前做小炒肉,不知道他怎么想的。”
听着身后的窃窃私语,李逸不以为意,只是将荷工拿来的材料检查了一遍,随即开口吩咐:“肉给我换成小里脊。”
荷工听到了他的话,不由愣住了:“小里脊?小炒肉是用五花肉炒的啊?”
廖文东也再次笑出了声:“哈哈!会不会做饭,一句话就能听出来,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小炒肉用里脊炒的。”
后方的厨师和厨工也是议论纷纷,有人发笑,有人质疑,有人疑惑。
听着他们的窃窃私语,李逸笑了笑,解释:“湘省小炒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乾隆时期,是一个叫朱二官的御厨根据油爆里脊改的,最开始用的就是小里脊肉。
后来有湘省御厨回乡,改为五花肉配当地海椒和豆豉爆炒,这种做法也渐渐随着湘省辣椒种植范围扩大传播开了。
很多湘省当地人也学会了这种炒法,就渐渐改变成了现在常见的小炒肉了。”
“瞎扯!”
廖文东不屑的笑了声:“小炒肉唐朝就出现了,怎么可能是乾隆年间才出现的?”
李逸笑了笑,解释:“如果你说的是没有辣椒的炙肉,炸猪肉,那的确是唐朝就有了。
但辣椒是明末清初才传入国内的,所以唐朝不可能有辣椒,炸猪肉也不是小炒肉。”
“……”
廖文东迟疑了。
他不确定李逸说得是不是真的,但他记得之前看到过,辣椒的确是明末清初才传入国内的。
迟疑了下,他才说了句:“那也是明末传进来的。”
“明末传进来的是北方的秦椒,最早是从鲁省进来的,但湘省吃的海椒,是康熙年间从浙省东部传进来的。”
李逸说着,将荷工拿来的青椒拿了出来,吩咐:“把辣椒也给我换成海椒,最正宗的小炒肉,就得用海椒做。”
荷工迟疑着看了眼廖文东,却发现廖文东正皱眉思索着。
沈涵见状,就摆手吩咐:“快去换。”
说着,他又拍了下廖文东,笑道:“老廖,你就别琢磨这个了,回头看几期正片你就知道人家有多专业了。”
廖文东却不太服气,抬头瞅着李逸问:“你凭什么说湘省的海椒就比鲁省晚?你亲眼看见了?”
“我没亲眼看见,但书上都有记载。”
李逸一边处理着海椒,一边解释:“辣椒在文献里最早的记载是明代的农学巨著《群芳谱》里。
里面记载:番椒,亦名秦椒,白花,子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子种。
这个名字在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乃至东北地区都是通行的。
但南方各地的县志里,辣椒最早的记载是在康熙十年,浙东绍兴的《山阴县志》里。
里面记载的名字叫辣茄,外观是红色,状如菱,可以代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