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朕靠抽卡君临天下[基建] 第72节(2 / 3)

加入书签

众臣们的目光若有若无往喻行舟身上隐晦地瞟去, 有人惶恐不安,有人愁眉苦思, 还有人暗自得意。

喻行舟微微侧过脸, 沉静冷然的目光往朝臣们脸上一扫,那些隐晦打量的视线瞬间低下去。

除了大殿中央站出来,几个公开批驳他的尚书和御史大夫, 几乎没有人敢在这个尖锐的气氛下与之对视。

就算是户部尚书钱云生等人, 面上虽一脸慷慨,心中照样打着小鼓, 若非被逼急了,谁愿意和这位手段阴狠的摄政大人在早朝上硬扛?

前些年皇帝不管事, 朝廷内部, 以喻行舟为首的激进主战派, 以户部、礼部尚书等出身南方世家重臣为首的保守主和派, 党争不断, 再加上太后宗室外戚一党搅混水。

三方在朝堂上互有胜负,维持着极为微妙的平衡,直到燕然大军南下,保守主和派和太后党合流,大占上风,迫使喻行舟和黎昌下狱。

本以为从此之后,朝廷将彻底掌握在南方世家一党的手上,不曾想震惊朝野的逼宫案发生,皇帝如同一夜之间脱胎换骨变了个人,这股脆弱的平衡彻底打破。

自从皇帝开始恢复早朝以来,似乎对他“亲手”封的摄政有种若有若无的防备。

表面上一口一个老师的亲热叫着,实则喻行舟的好几次政令和人事任免提议,都被皇帝驳了回去。

虽然对于世家大臣们,皇帝的态度同样不好,偶尔借用他们打压一下喻行舟一党咄咄逼人的气焰,照样利用得很顺手。

大臣们都知道,这次清丈京州田亩一事,是皇帝授意喻行舟主持。

可如今面对朝野上下如此庞大的阻力,民间四起的“民怨”,文人们口诛笔伐的痛斥,难道还会强硬保下这个皇帝本就不喜欢的权臣吗?

亦或者,是见好就收,已经清出的田亩增加了一笔大收入,后续到此为止,不再继续往下推。

同时顺水推舟将喻行舟作为弃子抛出去,顺便收回他作为摄政的巨大权柄,安抚朝野众臣们的怨愤。

相信要不了多久,民间和士绅文人圈中,就会开始传颂陛下圣明的美名,彻底扭转前些年狼藉的昏君名声。

如此一来,国库收入也增加了,权利越发收拢,朝臣民间都有了交代。只要喻行舟一人背下大锅,其他人皆大欢喜。

这种选择对于皇帝而言,难道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一些阴谋论的大臣入崔礼之流,甚至暗暗猜测,或许皇帝从一开始就有这个打算,才特地叫喻行舟来主持清丈田亩,这种历朝历代都难有好下场的苦差事。

金龙椅上,萧青冥面无表情地望着台下,似在思考,在权衡,始终不发一言。

反对继续清田的世家大臣们,彼此暗暗交换着眼神,他们越发笃定,这事能成!

就在钱云生暗示手下侍郎再接再厉,多痛陈几条清田罪状时,一直不动声色的喻行舟终于主动开口了。

“启禀陛下,臣有本奏。”喻行舟从袖子里摸出一份折子,递给书盛。

朝臣们顿时精神一振,来了!

喻行舟面色平静,不疾不徐道:“臣弹劾京州离城知府范轩,纵容胥吏勾结当地豪强,收受贿赂,瞒报田亩数额。”

众大臣一愣,有人暗暗瞥向第一个出面弹劾的户部侍郎范长易,离城知府……不是这位侍郎的同族?

范长易一听这个名字,脸色立时有些不好看。

然而喻行舟的奏事才刚刚开始,他双手将笏板举高了些,接着道:“臣弹劾京州陌县县令,借口耽误农耕拖延清田时机,以致于至今尚未上报清田进展。”

“臣请奏陛下,严格惩处办事不利的官员,以免其他州府观望推诿。”

喻行舟的两条弹劾如同开了水闸一般,紫极大殿沉默的空气顷刻间热闹起来。

立马有官员如同得了信号,纷纷跟进:

“陛下,臣有本奏!臣弹劾滑县县令弄虚作假,未曾清丈便直接按照上次清查数额上报……”

“臣也有本奏,臣弹劾……”

长长一串的弹劾如同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原本一面倒的攻击清田政策,这下彻底被搅浑。

两边派系的人马都争红了眼般,开始相互攻击,整个朝堂上乱哄哄一片,呱噪如同菜市口。

喻行舟默默放下笏板,退回到台下左侧之首处,如同欣赏戏剧般,擎着一丝微妙的笑意,望着大臣们你来我往打擂台,这个称罪,那个抨击,甚为好笑。

片刻,他偷偷撩起眼皮往金龙台上瞅一眼。

龙椅里,萧青冥已经连续换了好几个坐姿,完全放弃了正襟危坐的庄重,单手支着脸颊,双眼半睁不睁,嘴角微微翘起一边,意态疏懒地靠在椅背的软垫中。

他目光慢悠悠朝喻行舟的方向转了过来,似是不意喻行舟也正盯着他看。

两人视线猝不及防撞在一起,萧青冥默默拉直唇角,又把脸转了回去,身子坐直,恢复了面无表情沉肃凝重的帝王模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