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十(1 / 4)

加入书签

【这章引用了一些旧本里的剧情,默念此篇文剧情是为满足我xp服务的。笑死,反正这段流放情节我们藏海传实拍时应该全废弃删改了,不算剧透吧hhh】

平津侯阴魂之身,时辰一过,便受阻于阳世。

藏海回过神来时,身侧已空余一人,只余簌簌凉意。他扯了扯唇角,苦笑出声。他忽然觉得,自己的人生完全是一场笑话。

不道过了多久,藏海才慢慢撑起身子,歇了半晌,默默平复着这一日起伏的心绪,明日还需上工,他收拾好身子便回了帐篷。

帐篷中是一排布置简陋的大通铺,身侧的被窝里传来一阵阵震天的鼾声。藏海走到最角落的床位,随意理了理铺盖,便沉沉睡去。

帐篷外不知何时起已有纷扬的雪飘落而下,再起身时,已是一片银白霜雪。

劳工们每天寅时上工,徒步走去施工地,砌砖石,挖壕沟,打五个时辰的地基,早晚各一顿饭。

此时摆着许多长条木桌的炊事区已有许多面黄肌瘦的劳工们挤在桌前,捧着空碗等待。一侧的火堆上架起一锅热汤,在风雪中热气氤氲。

藏海换了身粗布麻衣,来到空地上,寻了唯一的空位坐下,天寒地冻,他身子本就没有好全,风雪中冷风一吹,不住地咳嗽。

身侧是一个年岁不大的男孩,看了藏海一眼,又默默低下了头。

分发食物时,那个男孩因为年岁太小,人又瘦弱,被一个劳工抢了饼。他委屈地眼圈都红了,看着比自己高出一个头的劳工,只能默默忍住。

藏海看着他,恍惚间想起了玥儿和那个未能保住的宝宝,心下一软,便撕下了自己的半张饼,递给他。

男孩愣了愣,看藏海没有恶意,才敢怯怯去接,随即紧紧攥着食物,一溜烟跑远了。

藏海哑然失笑,没有多想,吃完饭后便跟随着劳工队伍来到正在施工的长城旁。

藏海抬头望去,只见长城依山而建,墙体已经垒起一半,自西向东一路延伸。

工头胡大远一家皆是今年夏天刚刚从西北调过来修长城的。胡谦是胡工头的儿子,是他爹的副手,久闻藏海大名,佩服其才学,因而对藏海颇有照抚。

他注意到藏海的目光,便上前来,浅笑给藏海解释道:“那边是东夏,守境的士兵凶恶得紧,先生要小心些,不要越过边境线了。”

藏海点头应了。

胡大远让劳工们分成两组,一组跟着自己砌墙砖,一组跟副工头去打地基。藏海跟在队尾,在胡谦监督下去打地基。

藏海来到正在挖掘的地基深坑前,蹲下摁了摁坑底的土。手拔出来时,他的指甲缝里有冰碴。藏海神情凝重,久久不动,胡大远注意到了他的异常。

胡大远道:“怎么,看愣了?听说你之前在京城也是盖房子的,没见过长城怎么修?”

藏海本不欲出头,但涉及公务,犹豫了一番后,还是认真道:“这地基有问题。”

胡大远先是吃惊,忽然大笑了起来。藏海却神情严肃,对他道:“土层已经冻硬了,看似打到底了,实际还差得远。土隙里全是冰碴,一旦化了,地基会松动的。”

藏海一脸认真,但胡大远却被惹怒了:“我在西北修了十五年长城,从来没出过岔子,从一介小劳工到现在被朝廷任命为整个边关营的工头,你能比我更懂怎么修长城?”

藏海道:“你之前一直在西北盖长城,东北和西北是不一样的。”

劳工们被争吵声惊动,纷纷转头看向两人。

胡大远道:“说得自己什么都懂一样,你不也是第一次来东北么!少摆架子,你现在已经不是京城的大官了!”

“我虽然是第一次来东北,但是懂得做什么都应该因地制宜。西北干旱少雨,你不能把那套经验照搬过来,否则会出大事的。”

胡大远却不屑:“你们这些文人只会纸上谈兵,你亲手修过长城吗?我盖的长城那是被朝廷嘉奖过的,轮得到你来指手画脚?”

藏海还欲再言,胡大远大手一挥打断了他,“你这么厉害,明天别来了,往东再走十五里去铺驰道。那比这更缺人。”

胡大远转头怒气冲冲呵厅看热闹的劳工,“看什么看,赶紧干活去!谦儿把他送走!”

劳工们纷纷低头干活,胡谦带走了藏海,小声宽慰他,“先生,您别计较,我爹是粗人,不太会说话,刚你那番话着实让他有些丢面子,他平时不这样的。”

藏海拖着脚腕间粗重的镣铐,脚步有些慢,闻言只道:“无妨,我只是担心照你父亲这个修法,可能会出问题。你要多加留心,一旦发现哪里出了裂缝倾斜,就抓紧带工人们去修补。”

胡谦应下了,目光触及藏海脚腕间黑重的镣铐,不由问道:“先生这镣铐还需戴多久?我看你脚腕上伤处有些重,晚些时候差人给你送些伤药。”

话说出口,胡谦才惊觉无礼,这不是明摆着戳人痛处吗?

藏海却面色如常道:“还需戴满一年。”他谢绝了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