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4章 我就是个俗人(3 / 4)

加入书签

的正中凹陷处,针法;从外向内直刺。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位于掌心,当2到3个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针法;直刺3-5分。上星穴;别名鬼堂,明堂。神堂,属督脉,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会阴穴;别名屏翳,海底,下极。从下向上直刺,要刺出血。余老听着听着,心性大起,兴趣更浓,急切的问道:“这些针法很珍贵,这种病症也很普遍,如果能纳入临床应用,不知道要造福多少人。”方言呵呵笑着说道:“很多人认为这种针法很玄妙,真理界认为是鬼怪邪说,但他们也解释不了,更没办法治疗,为了自己可怜的颜面,抵制打压这种疗法。事实证明,十三针对癫痫病,狂躁症,失魂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十三针医学临床应用是必然的,比如;癫症{精神病}: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沉默寡言,语无伦次。时悲时喜,哭笑无常,不知污洁,胡思乱想,不思饮食,疑神疑鬼等。用十三针能很好的根除,但科学还是解释不了原因。还比如;狂症{精神病}:性情焦躁,入夜难眠,不避亲疏,打人毁物,倍增体力,骂声不断等。耳聋:平时听力正常,不明原因突然耳不闻声。{该称为癔病性耳聋}。瘫痪:不明原因突然人瘫痪不起。{该称为癔病性瘫痪}。癫痫:{羊角风}。突然晕倒,不省人事,手足抽搐。两目上视。口吐白沫。声如羊叫。醒如常人等。也就是说,西医检测没有任何气质上病变的疾病的一切神志病,西医解释不了,也没有办法治疗的疑难杂症,它都有很好治疗效果。但是站在真理高峰的他们还是不承认,并以封建迷信为理由,打压它封锁它。这些所做所为,无非都是为了利益。”余老听的很入迷,微笑着说道:“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这群拿着真理大棒的人,哪一个不是富豪权贵。他们维护的不是真理的本身,他们追寻的是利益的根源。”方言笑着又说道:“还比如说;民间所说的“邪病”,一般来说可分成“附体症”和“失魂症”两种。易经上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人也是分阴阳二性的,即肉体和灵魂两部分。人死后,属阳性的肉身已经死亡,但阴性的灵魂却不会消失,它存在于阴性世界中。一个活着的人,如果正行衰运,阳不胜阴,当他进入一个阴气浓厚的场境,或者冲撞了它,它就会附着你的身体,控制或主宰你的灵魂,利用你的嘴巴和手足,为它说话或做事。这就是所谓的“中邪”、“附体”。致使某人怪病缠身,神志不清,以致于打针吃药无济于事。所谓“失魂症”就是人的元神(灵魂)出体后的一种怪病。一般表现为腿脚酸软,浑身乏力,没有精神,直至卧床不起,甚至死亡。往往会被误诊成中气不足或气血两亏、伤风感冒。但严重者医院又查不出究竟是什么疾病。这些病症科学真理是解释不了,也没有办法治疗,也不主张中医针刺疗法。所以他们只能选择移花接木,偷换概念,愚弄苍生的拖延办法。眼看着患者痛苦的死去,他们理直气壮,很遗憾的告诉家属;我们尽力了!”听到这里,老头子气呼呼的说道:“岂有此理!”方言淡淡的说道:“他们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但他们忽略了,医术也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他们不认识的,他们不认可的,他们解释不了的都归纳为邪说乱论。”方言停顿了些许,定好了针位,看了看依然在思考中的余老,又缓缓的说道:“我行医多年发现,西医解释不见得病症,纳入中医理论中轻易就能明了。而中医解决不了的问题,西医根本没办法切入。所以我总结为;西医是视觉医疗,中医是感知医疗,两者不属于同一个层面。也就是说,把身体看做一个宇宙,西医还在表面探查着,中医已经进入了宇宙的每层了,虽然说距离核心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也为期不远了。”比如说;如何诊断外邪和癫痫方法,用大拇指与二拇指掐住患者中指根部一节的两侧[如中医问脉那样]如果跳动感很强,就是有外邪在作怪,如果无此征兆,则是属于癫痫病。又比如说;如何断定是“失魂症”。“十三针”判断附体症是以穴为凭的。但失魂症是以前额和耳背上之青筋(静脉血管)的形状为准。正常人的前额有青筋,但不会开叉,是看不到多叉的毛细血管的,但患失魂症之人前额一定会出现多条非常明显的叉纹,而且耳背上亦会出现青黑色的青筋。起初耳背上的青筋不会很大,但随着时间上的推移,青筋会变长变粗。一旦超过耳弦边,定会卧床不起,很难医治。这些病症在西医看来,根本没办法解释的事,但中医就能通过脉象,利用针刺法,找准相对应的穴道,扎针祛除病症。只不过使用的有些方法,属于普通人未知的领域。所以大家看来很是神奇,就和玄妙联系起来了。如果把西医医生和中医大夫做个客观的比较,西医权威医生相当于初级水平,资深老中医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中级巅峰,甚至更高。手术只是个医疗的辅助手段,不能成为西医的强项,几千年前华佗就能开颅手术了。余老微微的点着头说道:“是啊!手术也是西医打压中医最有力的武器。他们的思想中,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才是存在的,才是真实的。其他一切皆是鬼神邪说。”方言呵呵笑笑,又说道:“道学和佛学对这些病症的解释很是到位,他们用因果论对癔病之类的病症,说是有一定的因果,该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